媳妇:淮南
感谢陪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有缘再见

浅谈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分野

逻辑不足漏洞百出,记忆衰退错误频发,仅跟大家作为兴趣交流。

在说文明之前,先说一下文明和文化的区别,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很难用准确精秒的词对这两个词所代表的含义做出解释,我看到过这样的解释,大致说文明类似规则,文化类似习惯,我个人理解,文化聚焦差异性,文明聚焦同质性。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方方面面,从小了说,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等,扩大一点,汉文化,苗族文化,傣族文化等等,再大一点,中国文化,日本文化,英国文化,美国文化等等,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都丰富多彩,我们关注文化常常关注它的差异性。但是我们几乎不说日本文明,美国文明,我们更习惯用东亚文明,欧洲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一系列概括性更强的词,因为关注文明时我们刚关注共性。

下面正式开始讲文明:

文明的诞生与河流密切相关,人类一开始完全依靠自然生存,比如打猎、采集,后来学会养家畜,耕种,人类才逐渐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而耕种离不开土地离不开水流,河流经过的地方土壤肥沃,所以人类的文明都发源于河流经过的地方。众所周知人类最早的四大文明,其中三大都做了古,按照诞生的先后顺序分别是位于两河流域(现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国习惯说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恒哥流域的古印度文明,自己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从文明形态上来说,有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三大类别。从河流经过的地区诞生的最早四大文明都属于农耕文明。

首先来说老大——两河文明,两河诞生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先后大致经历过苏美尔人(考古发现象形文字),巴比伦人(公元前19世纪中期左右出现,考古发现契形文字,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就是这个时期留下的),亚述人(公元前1300年左右灭了巴比伦人的国家),加勒底人(公元前612年灭了亚述人建立的帝国,复兴巴比伦文化,又称新巴比伦时期,著名的空中花园就是此期建成)统治的四个阶段。最后波斯(现伊朗)人入侵,两河文明中断。

老二埃及文明诞生的环境比较理想,老大两河文明所处地区地理优势不足,容易被外族入侵,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相比之下,埃及三面被沙漠包围,一面又临海,在那个时代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位置,尼罗河流域土壤又非常肥沃,据说撒点种子让猪上去踩踩土地就可以等丰收了(不知道是不是真😁,可能就是他们生存环境比较好,生活悠闲,人民没事就仰望星空,所以古埃及天文学学得很好),古埃及文明延续的时间比较长,公元前3000年左右诞生,直至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古埃及文明开始断层。(这里说一下为什么认为古埃及文明断层,因为现在生活在埃及的人普遍已经是被欧洲人、中亚人混过血的,或者直接是移民后代,法老的后裔近乎绝种,文字语言更是彻底断了,7世纪左右才兴起的伊斯兰文明现在统治埃及,想想DaDa说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一直是我们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龙的传人,一直用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语言和文字,就感觉华夏在历史中真像是一个开挂的民族。顺便心疼古埃及一秒。)

老三古印度文明最初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诞生于印度河流域,跟现在的印度(现在印度是雅利安人被古印度文明影响后形成的,虽然保留了服饰等方面古印度文明的特点,但光有形式是不行的,文化内核语言文字都丢了,这跟我们的现在的情况有点相反,我们丢的是服饰以及一些礼仪这一类文化符号的东西,但语言文字思想这些文化内核仍在,判断文明文化断层绝不应该以文化符号来判断,而是应该注重文化文明的内核,古印度文明这个层真的是断的很彻底了,他们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古文字了)也是两码事😄,如果不是考古发现早期古印度文明——哈拉吧文明的存在,印度的人还以为他们的历史就是从雅利安人入侵后开始的。哈拉吧文明是古印度土著(肤色较深的南亚人,现印度人是雅利安人后裔属白种人)创建的文明,完全断层了不用质疑。

老大老二老三,三大古文明在那个时代彼此间是有交流的,老大老二的文明碰撞影响了古希腊文明的成型,老大老三的碰撞又影响了波斯文明的成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古希腊文明、波斯文明虽然也很早就诞生了,(特里克岛文明的发现把古希腊文明的历史都快推到跟华夏文明一样久远的时代了),这两者也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但跟最原始的四大原生文明相比,辈分还是差了一些。这也可能就是华夏文明稳居四大文明的位置之一的原因。

老四华夏文明诞生的稍晚一些,老大已经成熟得不得了了,它还在摇篮中,但它跟老三还有谁先诞生的争论,我们谦虚一些,先就这样排吧。老四从诞生到成熟可以说是在完全孤立的情况下完成的,因为老四和前面三位都隔得有点远,而且通行道路坎坷。孤独的孩子可能容易比较早熟,老四诞生的最晚,但最早建立起从部落联盟到夏到商再到华夏礼邦之源周这样在当时来说政治制度非常完善精细的国家形态,在文明发展速度上超越了同期伙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受到多个文明的影响,两河文明教给它数学、哲学,古埃及文明带给它字母。而华夏文明自成体系,孤独的诞生孤独的发展,所以这可能也影响了两种文明的神话观。西方的神话故事中,人类文明的火种是仁爱神普罗修斯盗来赐予人类的,中国的故事中,我们的火种是我们的祖先自己钻木取出来的(仅仅是猜测,当不得真),西方人宗教信仰普遍,神救苍生,中国人先秦时代故事中更多的都是自力更生克服难关。

这应该是华夏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从源头上的第一次分野。

古希腊文明的发展过程是部落联盟到城邦。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是部落联盟到中央集权的国家。这可以算是华夏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的第二次分野时期。克里特岛文明和继承它的迈锡尼文明统称爱琴文明,后来被北方野蛮民族消灭,文明出现断层。古希腊文明随后进入400多年的'黑暗时期'。古希腊文明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沿着历史铺陈,但中间有时候少了串联的线,而华夏文明像河流一样一直流传。希腊进入文明发展迷蒙的黑暗时期,同时华夏文明已经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过度到较高阶的国家形式,并有了主权在王的理念主张。

紧接着,一个爆炸性的时代来了。古希腊进入古典时期,我们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老子、孟子、韩非子、庄子、阿基米德(排名不分先后,想到谁写谁)等等这些对现代西方和华夏文明造成直接、深刻影响的巨巨们集中性地诞生了。而这一次诞生又会对华夏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进行第三次分野。首先来说我们的圣人孔巨巨,都知道孔巨巨从两千多年前为我们留下来的经典论语,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批评儒家,但孔巨巨在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当之无愧称得上圣人。他主张"仁",提倡'德'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寄仁于礼,以此实现自己的仁理想。礼源于周朝,战国时期一直被当时的人说是礼崩乐坏,孔巨巨希望能复礼,个人理解,孔巨巨提倡的'德治'和他实力推行的'礼治'有点类似'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德是自我约束,礼是强制约束,他的立法思想中有两个关键词被统治者利用的很好,微观层面的'亲亲'和宏观层面的'尊尊'。亲亲强调血缘上的家庭、宗族关系,尊尊强调君臣、尊卑关系,亲亲和尊尊都有一定的不平等性,晚辈服从长辈,臣服从君,等级秩序长期以来成为家庭、宗族、郡县乃至国家的统治思想。毫无疑问,孔巨巨的思想中有时代局限性的内容存在,就像缠足,都是今天的我们该舍弃的糟粕。但万万不能以偏概全,孔巨巨的思想里优秀的东西才是大多数。而且,现在人一听到专【囧囧】制、一听到中【囧囧】央【囧囧】集权就害怕,认为那也都是封建糟粕,这个问题其实要区分开看,在中国人口众多的情况下,集权是高效的管理模式。就好比老美有一两个孩子,他可以细心地照顾每一个孩子,跟他们像朋友一样相处,但是老王有十四个孩子,他可能会把自己放在一个非常高的权威性的位置向他的孩子们发号施令,才能让众口难调的孩子们统一听他的指挥朝一个方向前进,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例如集中人力修长城,集中兵力对抗野蛮民族的入侵,古文明中三大农耕文明都中断于野蛮民族的入侵,诞生初期的文明非常脆弱,一旦被入侵可能会就此彻底中断,唯一幸存的华夏文明同属农耕文明却抗住了早期最大的破坏性力量,集权的作用或许不可忽视。而且正是集权制让不同的地方有一个统一的向心力,淡化个人意识、地方意识让人们更注重国家的大一统。在中国的特殊政治制度下,国像是家的延伸,人们以家庭血缘为关系团聚在一起,一个个家庭又以君臣关系团聚在一起。古希腊的城邦在这个时期兴起,但是并没有一个统一管理各个城邦的ZF,而我们从公元前到现在还是形变质不变的中央集权式国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神权、王权很早开始就被集中到王宫,早期五帝的故事还带有比较浓厚的神话色彩,我们的祖先最开始也非常信仰宗教,领袖也需要依托神权管理人民,但后来政治制度的'早熟',使我们并不再需要用神权来进行统治,王权逐渐兴起,神权逐渐淡化,后期神权对于天子个人感觉更像是是荣誉,周天子以礼治国,孔巨巨提倡'德'治,但寓仁于礼,宗教很早开始在国家管理中就未占据主导地位,孔巨巨等大思想家也没有把理念寄放到宗教上,论语通篇子曰而不是上帝说,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而不是'创造主为唯一应受敬拜之主,此外别无可敬拜之主',孟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不是'我必叫你成为大国,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诅咒你的,我必诅咒他'。最终孔巨巨这些人成了圣,而不是神,不然他们这些思想家的水平我感觉如果在国外分分钟就是神的儿子或者神本人了。最早诞生的教义比较完善的宗教应该是犹太教,是以色列人的祖先创建,以色列人自认为其祖先起源于两河文明的亚述时期,后来跟随领袖到处辗转,著名的记录有出埃及记,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犹太人历史,犹太人早期并没有一个安定统一的国家环境,难以建立完善的世俗政治制度聚拢人心,宗教力量是有效的管理人民的办法。犹太教后来又影响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形成(是的,别看这三个宗教打得火热,他们开始就是一家),这些宗教早期有一个特点,都是教义比政治制度更优先更完善,思想领袖将自己化身为'神'或神选之子发展信徒,聚集人心,神权是统治的根基,长期优先于王权。这可能也是华夏和西方在宗教神权问题上的差异之源。

古典时期的古希腊算是一个地理概念,当时最有名的两个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雅典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民主的城邦,有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制概念,现代西方的民主制可能就起源于那个时候,但并不能改变它本质的奴隶制属性,奴隶和非公民不能享受雅典的民主,而且这种民主实质上也被贵族操控。斯巴达比较保守,管理模式就是简单粗暴的贵族寡头专制。斯巴达和雅典地位平起平坐,还有多不胜数的小城邦,整个古希腊没有统一的管理者,古希腊因为地少人却渐渐多起来不得不渡海向外扩张,也算是开启了殖民文化的先潮,从文明形态上来说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海洋文明下的国家喜欢商贸,喜欢冒险,向往外面的世界,文明开放度较高,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融合多,容易激发人的创造力。而华夏文明自从夏商周后就定下了一个早期的相当宽阔的核心版图,不需要挖空心思向外扩张,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日子重复又安稳,我们的祖先农民伯伯们把脚都扎进了黄土地里,就守着脚下的黄土地过日子,华夏人安土重迁的性格特征算是定了型了。所以有时候不得不感慨地理环境对于文明对于民族的长远影响其实是非常巨大的。而且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夏、商、周都是先后出现替代前者的朝代,而没有两个朝代并存的说法,商、周伐前朝时都要打出替天行道消灭暴政的旗号,说明从那个时候起,华夏就已经有了重正统的思想,但若君王不仁便取而代之,这一思想也被后来者多次借鉴。

我看到一个精炼的说法,这一时期华夏文明的哲学家们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关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古印度的哲学家关注人与神的关系。仔细一想,确实有说不出来的精妙感,人际关系大一点就是社会关系,古时候中国的国家、社会管理水平遥遥领先,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口得以持续增长。人口数量的增长大大增强了文明的生存能力,人口从古至今都是华夏文明的优势所在,它使我们面对天灾人祸的打击时格外顽强。而古希腊文明的城邦之间联系松散,并未形成大一统的格局,虽然当时已经有民主制的雏形诞生,但这种制度在同期并不具备优势,相对当时已经非常精细的华夏宗法制度,可以说是比较粗糙幼稚的,如果用这种制度管理当时幅员辽阔的华夏,那么华夏危矣,但古希腊哲学家关注人与物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可能就导致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相对比较发达。古印度思考人神关系,世界三大宗之一的佛教就此诞生。古希腊对华夏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的第三次分野应该就是从时期开始的。西方现代文明中的很多东西,海权文明、殖民文化、民主制等已经初现雏形,而中国的政治哲学思想也基本定下型,并一直延续至今。

秦原处西北偏僻处,而周朝核心版块在河南一带,加上秦初期国力不强,挺被周边看不起的,而且当时其他国家都有巨巨诞生,秦也没诞生什么思想巨巨,但秦当时向天下广纳贤才,几代秦王又励精图治最终秦走上了强大道路。秦统一七国,要求书同文,行同伦,文化上的统一极大地拉近了各地区人民心的距离,才有了我们现在分也分不开的中华民族了,秦比较短命,但好在它倒下后大汉建立,避免了让好不容易统一的大国家分崩离析,秦汉两朝使华夏大地拼凑成中国国家版图的雏形,确定了儒家思想的地位后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使战国各个地方的人民有了一个沿用至今的相同的名字——汉人,修长城逐匈奴头一次使农耕文明战胜游牧文明,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真正的统一。而当时西方亚历山大大帝上线了,东征西战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将古希腊文化作为统治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也在服饰、生活方式等方面抄袭波斯文化。前面提到过古希腊文明受老大老二影响,波斯文明受老大老三影响,这样三种文明就在大帝的东征西战中融合了,一个泛希腊化的圈子形成,但是很快大帝去世,他的帝国分崩离析,好在他给罗马人带去古希腊文明,罗马人也比较大面积地Copy了古希腊文化,也不断东征西战,最终在东西方罗马、大汉两个帝国鼎足而立。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秦汉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时,基督教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兴起,一开始视为异端邪说,但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抛弃希腊——罗马文化体系中的诸神信仰,将基督教合法了,并确立为国教,此后基督教快速在欧洲地区传播,最终成为现代欧美地区人民的主要信仰。这时期是华夏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第四次分野的时期。

从文明进程上来看,华夏文明和当时的西方文明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却有相似的轨迹,巨巨们在公元前五世纪集中诞生,随后又进入大一统时代。大汉和罗马两个帝国的体量、实力等乍一看是相当的,但大汉政治制度的精细程度是罗马不能比的,后汉朝亡,西罗马灭,东西方都走向了分崩离析的危险边缘,东方有朝代更迭最频繁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欧洲进入近千年的中世纪时期(特别说明古代欧洲概念普遍指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地域,而现在的欧洲主体国家如英、法、德、北欧在那个时候还处于蛮荒,中世纪,罗马帝国所在发展程度高的欧洲地区文化发展受阻,处于一种近乎停滞的缓慢增长状态,而英国、法国、德国等由打败古罗马的日耳曼民族的分支建立的国家在中世纪时期才从蛮荒状态进入封建国家状态,这种封建国家水平还处于相对低的层次,类似于我们早期的商周)。

不同于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候朝代更迭太过频繁,文明文化发展严重受阻,农耕文明不能安居乐业,物质基础不好上层建筑自然也不能好,没有稳定的国家大环境,王权力量衰落,儒家地位遭到佛道两家的动摇,两晋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玄学风靡过后,南北朝宗教力量像西方一样开始扩大。道教、佛教在那个时期非常发展的的非常好,还有一些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来自中东地区的波斯文化等进入,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接触到古印度古中东文化,第一次文化大融合开始。两晋提倡玄学的知识分子虽然批评儒家,但并未脱离儒家思想讲宗法伦理,儒家仍是正统思想,仍与政权紧密结合,但这一次对儒学的批评也让儒学儒圣人避免了像宗教教义那样被神话,南北朝时期佛道教兴旺,尤其是佛教一度有要代替儒教的趋势,但佛教始终没有与政权结合,而且佛教在中国为了生存,有一个特别的本土化过程,用中国道家学说、玄学来解释它的哲学思想,而儒、道两教虽然也有争端,但毕竟都是本土产物,很多士大夫贵族儒、道皆修,儒学入世治世,道学出世修心,中国知识分子们能够巧妙地平衡这两者间的差异,但是佛教当时是古印度传来的外来文化,跟本土的儒、道的因果报应论、夷夏问题之争可是非常激烈了,还因此引发了北朝的两次废佛事件,唐朝韩愈等人也是著名的反佛人士,儒家沿承周时代定下的宗法制度太精细完备,跟王权结合得太深(还有可能老祖宗的东西谁也不敢轻推翻吧),所以佛教尽管本土化了,尽管发展规模庞大得超乎想象,但始终也未能撼动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仅地位一直在儒教之下,初期也不如本土的道教。从这一时期开始儒、道、佛三教开始了长期的激烈碰撞磨合,历经唐宋元才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常说中国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哲学。作为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一直没有怎么掀起大的波浪,其实跟历史上多次对它的'教育'有关。隋唐统一华夏,将华夏文明带到一个新的高度,文化更是让人惊叹。但唐后五代十国时期华夏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开始。两次大融合期间,华夏文明接纳了很多新的东西,如北朝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将胡服带入中原,圆领、修身都是但是当时胡服的特点,唐时还可见这种影响。这两次民族大融合期间,因当时入侵中原的少数民族多野蛮,对待汉人并不友好,当时北方的汉文化其实处在比较危险的状态,南方仍是汉人主导的国家,没有北方那样危险的处境,这两个融合时期,出了两个对于北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人物,感兴趣的可以去查哟。两次大融合的最终结果都是'夷入华夏则华夏之',整体进程可以简述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汉人南迁,以前未被开化的南方蛮荒之地逐渐被开化,留下的汉人和少民融合,少民消失,华夏加入新血液。

西罗马帝国消亡后,统一的领土又各自分裂,且再也没有统一,被罗马帝国带到欧洲各地的基督教与封建贵族联合,教会控制欧洲的文化教育。而我们的儒教在这个时期不仅没有被宗教击垮反而还少了神话色彩,这时期可以算作华夏文化和现代西方文明的第五次分野。

华夏文明发展到这个阶段很难被灭亡的原因,我个人觉得很重要的一条是文化制度自信,当时北方民族相对比较野蛮,华夏不可能抛弃自己的文化制度去学习它,北方民族没办法让汉人改学习它的文明,又想在这片土地上上生存的话只有两条路走,一是屠杀所有知识分子,让他们失去自己的文字,忘记自己的历史,二是主动学习汉人的东西,用汉人的知识管理汉人。屠杀知识分子的话,中国自从有了科举制度,学习就变成了一件平民化的事,享受教育并不是贵族特权,汉人人多,知识分子也多,中国又幅员辽阔,北方丢了往南跑,根本不可能屠杀殆尽,你下手狠了,逼得汉人没活路汉人也是要反过来灭你的。学习汉人的话最后普遍也是被汉化了。

第六个时期其实是我最不愿意提的时期,欧洲走出中世纪黑暗,重见曙光,并跟吃了成长快乐一样蹭蹭往上蹿,我们却像是累了想睡觉一样闭上了眼。

我们长期以来都是跟游牧文明打交道,但是近代后海洋文明突然来袭,用自然科学取得的技术的先进彻底击败了华夏的长处——文化制度自信,这个时候我们大范围抛弃自己的东西向西方学习,很多人可能认为我们丢了自己的文化文明,我们确实丢了一些东西,但是核心内容一直都在。这个讲起来估计又能来一篇长篇大论,暂不提了。

不过要我说现在中国和以前最大的区别,我可能会用一个简单的比喻:从一个文科生转成了理科生。

 
评论(53)
热度(1485)
  1. 共8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缘见 | Powered by LOFTER